海洋篇
海洋篇
总论
海洋资源
指海洋中一切可以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
海洋资源分类
按属性主要分为生物资源、非生物资源和空间资源。生物资源包括动物和植物,主要是渔业资源;非生物资源包括海水化学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和海洋动力资源;海洋空间资源包括海面、上空、和水下的广阔空间。
内水
沿海国领海基线伸向陆地一侧的水域。广义的内水包括湖泊、河流及其河口、内海、港口、港湾、领峡以及其他位于领海基线以内的水域。狭义的内水是指内海,包括港口、港湾、领峡、河口区以及领海基线向陆一侧的其他海域。
领海基线
量算领海宽度的基准线。
领海
沿海国主权管辖下与内水相邻的一定宽度的海域,是国家领土的组成部分。我国领海为自领海基线向海12海里(1海里=1.852公里)内的海域,面积约38万平方公里。
海域
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水、领海的水面、水体、海床和底土。海域是一个立体空间:①在垂直方向上,它不仅仅指水面,还包括水面以下的水体、海床和底土。②在水平方向上,海域包括我国的内水和领海,具有明确的界线范围。
近岸海域
我国领海基线向陆一侧的全部海域,尚未公布领海基线的海域及内海,指负10米等深线向陆一侧的全部海域。
沿岸海域
近岸海域之内靠近大陆海岸,水文要素受陆地气象条件和径流影响大的海域。
近海海域
指近岸海域外部界限平行向外20海里的海域。
远海海域
指近海海域外部界限向外一侧的全部我国管辖海域。
海岸线
以平均大潮高潮线的痕迹所形成的海陆分界线。从地貌上大致可分为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生物海岸四种主要类型。
海岸带
海洋和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由3个基本单元组成:①海岸。平均高潮线以上的沿岸陆地部分,通常称潮上带;②潮间带。介于平均高潮线与平均低潮线之间;③水下岸坡。平均低潮线以下的浅水部分,通常称潮下带。此外,海岸带还包括河口和港湾。
海岛
散布于海洋中的小块陆地。
海湾
伸入陆地、海水深度逐渐减小的海或洋的部分水域。通常三面为陆,一面为海。
毗连区
领海以外邻连接领海的一带海域,宽度为12海里。
大陆架
原系地质地理概念,指环绕大陆的浅海地带,从海岸带开始向外延伸,坡度由缓至坡度显著增加的陆架坡折处止,平均坡度0.1度,外缘平均水深130米,平均宽度75公里,总面积约2710万平方公里,约占海洋总面积的7.5%。1982年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大陆架的概念规定: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大到大陆边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大陆边包括沿海国陆块没入水中的延伸部分,由陆架、陆坡和陆基的海床和底土构成。
专属经济区
在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具有特定法律制度的区域,其宽度自领海基线量起不超过200海里。
海域使用
海洋经济
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
海洋功能区划
是根据海域的自然资源条件、环境状况和地理区位,结合海洋开发利用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将海域划分为不同类型且具有最佳功能区域,为海洋开发、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科学引导海洋需求,统筹安排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布局,推动海洋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围海
通过筑堤或其它手段,以全部或部分闭合形式围割海域进行海洋开发活动的用海方式。
填海造地
筑堤围割海域填成土地,并形成有效岸线的用海方式。
非透水构筑物用海
采用非透水方式构筑不形成围填海事实或有效岸线的码头、突堤、引堤、防波堤、路基等构筑物的用海方式。
透水构筑物用海
采用透水方式构筑码头、海面栈桥、高脚屋、人工鱼礁等构筑物的用海方式。
开放式用海
不进行填海造地、围海或设置构筑物,直接利用海域进行开发活动的用海方式。
区域建设用海
在同一围填海形成的区域内建设多个建设项目的用海方式。用海面积一般不少于50公顷。
海域使用论证
通过科学的调查、调研、计算、分析、预测,对拟开发海域进行用海可行性分析,并给出相应的书面材料,以达到科学用海、规范管理和可持续性用海的目的。
海域使用预审
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申请人的海域使用申请,对列入国家和本省基本建设管理程序的项目,在项目审批、核准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出具用海预审意见。
海域使用权
单位或者个人依法取得对国家所有的特定海域的排他性使用权。
海域使用分类
按照一定的原则,划分海域使用类型并界定其用海方式。
海域使用权登记
依法对海域的权属、面积、用途、位置、使用期限等情况以及海域使用派生的他项权利所作的登记,包括海域使用权初始登记、变更登记和注销登记。
海域使用统计
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对反映海域使用权属管理、海域有偿使用等情况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的活动。
海域有偿使用
单位和个人使用海域,必须依法缴纳海域使用金。
海域使用权最高期限
按用途确定,养殖用海15年;拆船用海20年;旅游、娱乐用海25年;盐业、矿业用海30年;公益事业用海40年;港口、修造船厂等建设工程用海50年。
海域使用权转让
海域使用权人出售、赠与、作价入股、交换等依法转让海域使用权的行为。海域使用权转让需经原批准用海人民政府批准。
海域使用权抵押
海域使用权人依法抵押海域使用的行为。海域使用权抵押需海域使用权人到原批准用海的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办理抵押登记手续。
海域使用权注销登记
就海域使用权的终止所进行的登记。海域使用权终止的事由有:海域使用权期满、海域使用权人放弃海域使用权、海域使用权因违法行为而被有关部门撤销、海域使用权因公共利益或者国家安全需要而被收回。
海域使用权延续
海域使用权到期后,经海域使用权人申请,原批准用海人民政府同意其继续使用海域。
海域使用权提前收回
因公共利益或者国家安全需要,原批准用海的人民政府依法提前收回海域使用权的行为。
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
海洋行政主管部门通过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和地面监视监测等手段,对近岸及其他开发活动海域的实时监视监测。
海域勘界
勘定海域行政区域界线。
海岸线修测
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精确测量海岸线有关数据,明确海岸线具体位置的活动。
铺设海底电缆管道路由调查勘测
海底电缆、管道所有者为铺设所进行的路由调查、勘测。
铺设海底电缆管道施工
海底电缆、管道路由调查、勘测完成后,所有者铺设施工。
临时用海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水、领海使用特定海域不足三个月的排他性用海活动。
海洋环境保护
海洋环境分类
海洋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分类方法。一般可按照海洋环境的区域性、海洋环境的要素和人类对海洋环境的利用、管理或海洋环境的功能等进行分类。按照海洋环境的区域性或划分为河口、海湾、沿岸海域、近海、外海、大洋等;从海洋化学研究的需要和海洋环境要素,可分为海水、沉积物、海洋生物及海面上空大气等;从海洋环境功能和管理,可分为旅游区、滨海浴场、自然保护区、渔区、养殖区、石油开发区、港口、航道区等。
海洋环境管理
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以行政和科学的手段,实现合理开发海洋资源、防治污染、保持生态平衡为目的而进行的管理。
海洋环境容量
在充分利用海洋自净能力并且不造成海洋污染损害的前提下,某一海域所能接纳的污染物最大负荷量。
海洋环境评价
根据不同的目的要求和环境标准,对某一海域的水质、底质和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的评价和预测。
海洋环境质量
海洋环境的总体或它的要素水质、底质或生物等对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类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海洋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海洋环境保护规划
为正确处理海洋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保护海洋环境及资源、防止污染损害、保护生态平衡、确保海洋环境及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创造更优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海洋生态系
亦称海洋生态系统。即由海洋中的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自然系统。
海洋资源保护
以计划采捕利用人工繁殖及防污等措施使海上天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不遭毁坏。
海洋工程
开发、利用、保护、恢复海洋资源为目的,并且工程主体位于海岸线向海一侧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
海岸工程
位于海岸或者与海岸连接,为控制海水或者利用海洋完成部分或者全部功能,并对海洋环境有影响的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和区域开发工程建设项目。
海洋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表)
新建、改建、扩建工程时对水质环境、沉积物环境、生态环境、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水文动力环境、大气环境、放射性环境和环境事故等自然条件的改变及其产生环境影响进行预测评价的文件。项目不同,评价的内容和重点各不相同。按照评价等级分为海洋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和海洋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
海洋倾倒
利用船舶、航空器、平台或其他运载工具向海洋处置废物及其他物质的行为。
海洋倾倒区
国家主管部门按一定程序,以科学、合理、安全、经济的原则选划的并经国家批准公布的专门用于接受倾倒废弃物的特殊海区。
临时倾倒区
因工程需要或其他原因而划定的一次性专用倾倒区。多用于港口工程等疏浚物倾倒,随有关工程完结,倾倒区也即终止、关闭。
海洋倾倒区监测
为掌握倾倒区海域环境状况,对环境要素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测试。
海洋倾倒许可证制度
由申请倾倒单位,按照法定程序程序填报倾倒申请书,经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签发许可证。许可证是主管部门依法签发允许倾倒的凭证。
疏浚物
疏通、挖深港池和航道以及海底与岸边工程需清除的泥土、砂砾和其他物质。
疏浚工程
一般指用挖泥船进行水下土石方开挖,将土运送到抛泥区,完成既定的开挖面积和深度的工程。
海洋防污
防止和清除海洋污损生物、污损船舶及海上建筑物污染。
污水排放标准
国家为了控制水污染,保护江河、湖泊和海洋等地面水体以及地下水体水质的良好状态,保障人体健康、维护生态平衡,根据特定水域的水质要求,规定的污水和废水中污染物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验潮站
在选定的海滨安装验潮仪器,用以长期观测潮汐变化的地点。
验潮井
为观测潮汐而专门在海滨设置的井状建筑物。
清洁海域
符合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中一类海水水质的海域,适用于海洋渔业水域、海上自然保护区和珍稀濒危海洋生物保护区。
较清洁海域
符合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中二类海水水质的海域,适用于水产养殖区、海水浴场、人体直接接触海水的海上运动或娱乐区,以及与人类食用直接有关的工业用水区。
轻度污染海域
符合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中三类海水水质的海域,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
中度污染海域
符合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中四类海水水质的海域,仅适用于海洋港口水域和海洋开发作业区。
严重污染海域
劣于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中四类海水水质的海域。
海洋监测
在设计好的时间和空间内,使用统一的、可比的采样和检测手段,获取海洋环境质量要素和陆源性入海物质资料,以阐明其时空分布、变化规律及其与海洋开发、利用和保护关系的全过程。
陆源入海排污口排污状况评价
根据陆源入海排污调查与监测的资料和信息,应用各种评价方法对其排污状况做出的评定与估价。
陆源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生态环境评价
根据地陆源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海水质量、沉积物质量、生物质量和大型底栖生物状况调查与监测的资料和信息,应用各种评价方法圣该海域总体生态环境状况做出的评定与估价。
海洋生物监测
利用海洋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海洋环境污染或其变化所产生的反应,来判定海洋污染状况的一种海洋污染监测方法。
化学耗氧量
水体中易被强氧化剂氧化的还原性物质所消耗氧化剂的量折算成氧的量。
活性磷酸盐
海水中以正磷酸的离子形式存在的溶解的无机磷部分。
贝类毒素
某些海洋贝类含有类似海豚毒素的的毒素。
海洋观测
在设于岸边或岛屿的海洋观测站上,对海洋现象和海洋要素进行的长期定点连续的观测。
海堤
为防止海水入侵、海岸线后退,保护沿岸城镇及工厂设施的安全而在海水、陆地交界地带修筑与海岸线平行的防护性建筑物。
海洋预报
海面水-气界面的能通量交换状况,包括机械能和热能状况。海洋预报包括海况、海浪以及温、盐度等。
海浪预报
海浪的生成、发展、消衰和传播的外界条件、气象和地理环境、水深等结合海区内的初始海浪状况以及根据给定的海浪预报模式计算海区未来的海浪状况。
海洋潮汐
海水受到引潮力作用而产生的海洋水体的长周期波动现象。
海洋气候
海洋上大气多年间的一般状态。
热带气旋
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强烈的暧心气旋性涡旋。
海洋灾害
赤潮
海洋中的一些微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暴发性增殖或聚集达到某一水平,引起水体变色或对海洋中其他生物产生危害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赤潮具有多种颜色。
赤潮监测
在赤潮多发区建立的监测系统和网络。
腹泻性贝素
从受赤潮生物污染的贝类体内,已分离出的9种DSP毒素。
富营养化
营养盐(氮、磷)是构成生物资源的基础物质。水域中营养盐的过度增加,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若有机质大量堆积,则产生各种有富物质,并使水质腐化。
营养盐污染
海洋环境中营养盐(氮磷两种盐)含量过高而引起的污染。
陆源入海排污口
由陆地直接向海域排放污水的排放口,但不包括滩涂养殖换水口。
海水入侵
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海滨地区地下水水动力条件发生变化,使海滨地区含水层中的淡水与海水之间的平衡状态遭到破坏,导致海水或与海水有水力联系的高矿化地下咸水沿含水层向陆地方向扩侵的现象。
海岸侵蚀
在自然力(风、浪、流、潮)的作用下,海岸泥沙支出大于输入,沉积物净损失的过程。
海浸
陆地下沉、海水入侵陆地、海岸线向陆地方向移动的现象。
海蚀
海浪、潮流等动力因素对海岸所进行的一种物理的、化学的与生物的塑造作用。
海损
船舶或货物在航运中,因海难或其他意外事故所遭受的直接或间接损失。
土壤盐渍化
土壤中积聚盐分形成盐渍土的过程。
海洋垃圾
在海洋和海岸环境中具持久性的、人造的或经加工的被丢弃的固体物质,包括人们故意弃置于海里和海岸的已使用过的物件;由河流、污水、暴风雨或大风直接携带入海的被故意丢弃的物件;恶劣天气条件下意外遗失的渔具、货物等。
海上溢油
在海上勘探、开发、运输、加工和使用石油过程中由于意外事故产生的漏油。
海洋污染
人类直接或间接地把物质(生命物和非生命物)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包括河口、港湾),以致发生损害生物资源、危害人类健康、妨碍包括渔业在内的海洋活动、损害海水使用素质和降低或毁坏环境质量等有害的影响。
海洋污染监测
在足够用以确定被测成分的现有水平和变化趋势的时间内,对预先确定的污染物和海洋生态系中的适当成分,进行系统的和按时间顺序的观测。
海洋污染控制
根据海洋环境容量的大小,对进入海洋环境的污染物实行的总量限制。
海洋石油污染
石油及其产品在开发、炼制、贮运和使用过程中进入海洋环境而造成的污染。
悬浮物
海水中包括胶体在内的,分散度不同的各种悬浮物颗粒物质。
海洋悬浮物污染
由于人类活动导致海洋水体中悬浮物的含量过多对海洋环境造成的损害。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污染物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作业中使用或生成后向海洋排放并可能影响海洋生态环境的任何物质。
污水海洋处置
将污水由陆上处理设施经放流系统从水下排入海洋。
海啸
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所激起的长周期小振幅的散射波,以每小时数百千米速度传到岸边,形成来势凶猛危害极大的巨浪。
风暴潮
由于强烈的大气扰动和强风、台风、温带带气旋和气压骤变等所引起的海水面异常变化的现象。
台风
发生在北太平洋西部和南海的具有暖中心结构和台风眼区的强烈气旋性涡旋。
海浪
海洋中由风引起的波浪。系指风浪、涌和近岸波。
大潮
当太阴主要半日分潮和太阳主要半日分潮位相相同时,两者叠加所出现的潮汐现象。
大浪
有效波高为1.25~2.5米范围,平均周期约4.5~6.0秒左右的风浪。
狂浪
有效波高在4.0~6.0米范围,平均周期7.0~8.0秒的风浪。
怒涛
有效波高在9~14米范围,平均周期1~12秒,波峰顶边缘破碎成浪花,并开始卷倒的风浪。
天文潮
由天体引潮力作用下而产生的海面高度的周期性的升降运动。
海洋生态保护
海洋自然保护区
国家为保护濒危或珍稀海洋动植物以及海洋自然景观、自然生态系统、历史遗迹等,环其周围划定的保护地。
海洋特别保护区
对具有特殊地理条件、生态系统、生物与非生物资源及海洋开发利用特殊需要的区域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和科学的开发方式进行特殊管理的区域。
海岸潟湖
被狭窄而低平的沙坝或珊瑚礁与海隔离的浅海水域。
滨海湿地
海平面以下6米至大潮高潮位之上与外流江河流域相连的微咸水各淡浅水湖泊、沼泽以及相应的河段间的区域。
海岸沙丘
平行于海岸呈波状起伏的砂质堆积地貌。
生态监测
生态系统层次的各类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的监测。生态监测是生态系统对自然变化及人类活动所作出反应的观测与评价,是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时空格局变化的度量。
入海河口
河流的终段与海洋相结合的地段。既包括受到海洋因素影响的河流下段,也包括河流因素影响的滨海地段。上界在潮汐或增水引起的水位变化影响消失的某个断面,下界在由河流入海泥沙形成的沿岸浅滩的外边界;或者上是盐水入侵界,下界是河口湾的湾口。
海洋生态环境敏感区
海洋生态环境功能目标高,且遭受损害后难于恢复其功能的海域。包括海洋渔业资源产卵场、重要渔场水域、海水增养殖区、滨海湿地、海洋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海洋生物保护区、典型海洋生态系等。
生物净化
微生物和藻类等生物通过其代谢作用将污染物质降解或转化成低毒或无毒物质的过程。
文昌鱼
文昌鱼是比较高级的原索动物,系无脊椎动物进化至脊椎动物的过渡类型。